類風濕性關節炎

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身免疫系統疾病一種,源於免疫系統失調引致攻擊關節,令關節組織出現發炎、紅腫、疼痛、發熱和僵硬等症狀,嚴重會令關節變形。除了影響關節外,亦會影響身體其他部分,如眼睛、皮膚、心臟、腦血管。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與遺傳基因、荷爾蒙轉變和環境等因素有所關連。

類風濕性關節炎和一般關節痛症的最大分別是前者有「晨僵」的現象,即是早上醒來時關節僵硬,並持續超過 30 分鐘。早期的類風濕性關節炎通常會先影響小關節,例如手腕、手指、腳趾。隨著病情的發展而擴散至大關節,例如手肘、肩部、髖關節、膝蓋、腳踝等。而且這些痛楚是具對稱性的,即是左右兩邊同一組關節出現同樣症狀。

現時,類風濕性關節炎並未有單一測試,需由血液,影像測試和臨床症狀的配合,作出全盤考慮來診斷。臨床上,需評估受影響關節的位置和數目,以及症狀是否持續超過六星期。血液測試上,需抽血檢驗類風濕因子 (RF) 或 Anti-CCP 抗體是否呈陽性,再參考 C 反應蛋白和紅血球沉降率的發炎指數。

物理治療可用以舒緩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及改善關節變形。消炎止痛藥、針對免疫系統調節及類固醇的藥物,甚至口服標靶藥都會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。

* 詳情請向醫生查詢

發表回覆

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。 必要欄位標記為 *